我覺得很可能朝歌和安陽都在王畿之內。安陽小屯一帶(殷墟)發(fā)現了宮殿基址、大型王陵區(qū)、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居住區(qū),還有王室占卜的甲骨卜辭,似乎很有王都氣象。
根據《竹書紀年》:“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年更不徙都”!渡袝、《史記》里都有類似“盤庚遷殷”、“更不徙都”的記載?梢娺@套說辭的可信度應該是很高的。那么,“盤庚遷殷”的“殷”指的是現今的何處?——洹北商城。
20世紀初,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王國維、羅振玉等人認為安陽小屯即盤庚所遷之“殷”。這一說法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可是,近些年隨著研究的深入,安陽殷墟作為都城的證據明顯有些不足。
①在殷墟沒有發(fā)現盤庚時期的甲骨文。
②考古發(fā)掘結果顯示殷墟一期(盤庚時期)缺少重大遺存。
③西北崗王陵區(qū)的大墓應該是武丁至帝乙時期的王墓,盤庚、小辛、小乙的墓似乎并不在此地。
④這里沒有發(fā)現城墻遺跡,而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均已有城墻。
⑤殷墟內的布局混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則有一定的布局規(guī)劃。
⑥偃師商城、鄭州商城的宮殿區(qū)均無墓葬。殷墟宮殿宗廟區(qū)墓葬有264座之多。
與鄭州商城、偃師商城相比,殷墟更像是商王室的宗廟祭祀王陵所在地,而不像是一座宮城。
而和對岸的洹北商城年代晚于鄭州二里崗商文化,而又早于大司空一期(武丁時期),與盤庚在位時間相當。城內發(fā)現了大城、宮城,和許多小城。城址范圍內發(fā)現了寬廣的商代道路與車轍痕跡。
《史記·殷本紀》里說“盤庚渡河南”,“河”可能指的并非是黃河,而是洹河,盤庚由洹河北遷到了洹河南。據推測,洹北商城遭受了一場嚴重的火災,因而不得不遷到了河對岸。如果真是這樣,殷墟就是商都。
什么是都城,早期的都城又該是什么樣的?甲骨文中沒有“城”或“都”,而有“邑”,“大邑”、“大邑商”、“天邑商”。
“邑”的意思是聚族而居。“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商民的所有居住范圍都稱“邑”。“大邑商”的范圍即是后世所稱“都城”的范圍,它比我們想象的范圍要廣,這個范圍包括殷墟、包括洹北商城、也包括朝歌,從兩周,到漢代應該都是這一認知。所以,才會有文獻記載上的模糊不清。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帝辛后期的一些活動,田獵、酒池肉林、鹿臺,都發(fā)生在朝歌。這里也是帝辛的葬身之地。武王、周公先后兩次所伐也是朝歌。
一般認為這是由于帝辛放縱,大興土木,其實朝歌的軍事地位也很關鍵。殷墟一帶,北有洹水、彰水、西有太行山,東面也有大河阻攔(或許也是它未作城墻的原因,利用天然的防御屏障,加之人工的壕溝來進行防御),但是它的防御在南面出現了漏洞,南面是開闊的大平原,而朝歌恰好就處在它的南面。朝歌城內的一切興建,或許也是為了防御,朝歌實為軍事重鎮(zhèn)。
朝歌,一般認為在如今的淇縣,境內發(fā)現了很多晚商遺存?上У氖沁@里同樣未發(fā)現商代的城墻遺址。此處的摘星臺遺址實為西周、東周遺存。據推測,朝歌的確切所在在淇縣東北部地區(qū)的可能性較大。這里有西周至春秋初年衛(wèi)國國君墓地,距離西周衛(wèi)國都城不遠,符合文獻中衛(wèi)康叔封于“殷墟”、“商墟”的記載。
“殷人屢遷,前八后五”,商代的都城問題實在是過于復雜了,目前尚未建立起體系來。預知真相如何,還需等待日后的考古發(fā)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