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大家都紛紛起兵想要推翻元朝的暴政,在這個趨勢下,元朝的滅亡似乎已經(jīng)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而在這些起義的人當(dāng)中,其中最出名的有三位,他們分別是張士誠、陳友諒和朱元璋,他們是當(dāng)時能夠左右天下局勢的三個人,注定在他們中間要發(fā)生一場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這是他們逃避不了的。而作為那個時代里最出色的朱元璋,他早就把目光盯上了這兩個人,可是,以他的實力,只能逐個消滅,如果兩線作戰(zhàn)的話,他是堅持不下去的,可是,問題在于他選擇兩人的順序,其中有什么玄機(jī)呢?
我們大體來看一下與朱元璋對決的這兩個人的情況。首先張士誠是比較富有的,因為原先他是販私鹽的,做這種行業(yè)被抓住基本就是要殺頭的,可是,這個買賣真的賺錢,而且,他占據(jù)的又是當(dāng)時天下最富有的江淮地區(qū),所以,在當(dāng)時他是三個人中最為富有的,不過,他真的不適合做一個領(lǐng)袖,這可能是他的性格因素所導(dǎo)致的。這不是貶低他,而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他的領(lǐng)袖能力甚至比不上陳友諒。
與他相對應(yīng)的陳友諒則比較慘了,因為陳友諒的出身是十分低微的,和朱元璋差不多,就是個打魚的,不但賺不到多少錢,而且社會地位也很低,所以基本上沒有人看得起他。而他的性格又是那種極不安分的,他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他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rèn),他太需要別人羨慕的目光了,所以,他逐漸的成長起來了,也可以說是逐漸走上了黑化的道路。在他后來稱王的道路上,他殺掉了許多人,包括他的上司和他的朋友,凡是擋路的都要殺死,他要的是無上的權(quán)力,這對他而言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從這上面來看的話,一眼就能夠看出來,肯定是陳友諒要狠毒一些、強大一些,而張士誠明顯好對付一點,而我們一般人的思路都是這樣的,先找一個實力比較弱的人消滅掉,然后先慢慢的壯大自身的實力,再跟實力強的人一較高下?墒,朱元璋沒有這么做,所以他最終成功了。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正好反了過來,先是消滅了陳友諒,然后他才干掉了張士誠。這讓人很難理解,萬一他和陳友諒打了一個兩敗俱傷,那么,這不是很危險的事情嗎?豈不是便宜了張士誠嗎?他為什么要做這么冒險的事情呢?
為什么他會選擇這樣一個順序呢?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真的是了解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個人,很多人告訴過我們,要學(xué)會去了解一個人,我們可以從很多地方了解到,那些所謂的神機(jī)妙算的人不是真的能夠預(yù)知未來,而是他對一個人太過了解了,所以知道他接下來會去做什么,并且知道他會不會成功。他知道陳友諒雖然毒辣,但是他的能力真的要高于張士誠,如果他去打張士誠的話,陳友諒一定會趁火打劫,去偷襲他,他就會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尷尬境地,而這正是他所極力避免的。可是,如果先去攻打陳友諒的話,會是怎么樣的情況呢?
情況剛好相反,如果他去打陳友諒的話,張士誠就絕對不會這么去做,因為朱元璋對他這個人實在是太熟悉了,他目光太狹窄,做事太猶豫,這是他的最大的弱點,也是他不能成為一代君王的原因。
后來事情的發(fā)展真的就如朱元璋所預(yù)料的那樣,他去攻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自始至終毫無行動,他太過猶豫,可能是想準(zhǔn)備的全面一點,但是他最終想來想去,就放棄了這個想法,所以朱元璋就徹底的擊敗了陳友諒,而在這整個的過程中,張士誠果然沒去偷襲朱元璋,很輕易的放棄了這千載難逢的機(jī)會,最終走向了覆滅的道路。然后等到朱元璋把陳友諒消滅之后,轉(zhuǎn)過身來就輕而易舉的把張士誠也給消滅了,隨后,天下就在他的囊中了,沒有人再有實力和他相抗衡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也能夠懂得朱元璋的決策是多么英明了,正是因為他有如此的謀略,所以最終才會取得天下的統(tǒng)治權(quán),這些事情都不是偶然發(fā)生的,而是早已經(jīng)被注定好的,陳友諒和張士誠他們?nèi)鄙俚拇蟾攀沁\氣吧,和朱元璋一個時代,是他們最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