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是一個風云激蕩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各路諸侯、宗親,要么是沒能力,要么是割據(jù)一方,真正忠于漢室且有能力的人少之又少,劉虞便是其中一個。
能臣劉虞
東漢末年的皇室宗親,最為出名的莫過于劉備,不過因為削藩令的緣故,到了劉備這一代早就沒落了,不得不靠著賣草鞋維持生活。
而劉虞則不同,他東海恭王劉強之后,他的父輩仍然很有實力,是丹陽太守,算得上是根正苗紅了。
劉虞本人也很爭氣,最初獲舉孝廉,擔任曹吏,因能履行職務而獲升為郡吏,后因累積政績遷為幽州刺史,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百姓傳唱歌謠贊頌劉虞的功德。
然而,東漢末年的官場就是一個大染缸,劉虞這樣的人很快便遭到人的嫉妒,被免了官,史書上也僅僅記載了一句,因公事免官。
后來,黃巾起義爆發(fā),劉虞再次被起用,當了甘陵國相,前去安撫災荒后的百姓,以儉樸為下屬榜樣,不久升為宗正。
劉虞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治理州郡的水平非常高。幽州是一個很窮的州,窮到揭不開鍋的那種,經(jīng)常需要其他州郡補貼才能正常運行。
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廣施恩惠,很快幽州便能夠自給自足,并且還能夠接納其他州郡的流民在此安居樂業(yè)。
劉虞不僅是能臣,而且還非常忠于漢室
東漢末年是宦官、外戚、士族三分天下的局面,在何進與袁紹的一系列騷操作之下,讓董卓白白撿了個便宜,入主洛陽,控制朝政。
天下諸侯當然看不過去,于是起兵討伐董卓。
董卓招架不住,舍棄洛陽,逃往長安。同時,董卓還把漢獻帝給帶到了長安,繼續(xù)挾天子以令諸侯,發(fā)號施令。
諸侯們自然是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在韓馥、袁紹等人的倡議之下,想要擁立威望正隆的劉虞為新皇帝,與董卓對抗。
不過,劉虞心中忠于漢室,不愿意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當皇帝。于是,韓馥、袁紹等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劉虞能夠領尚書事。
這個官非同一般,有了這個職位,就能夠按照制度給其他人加官進爵了。劉虞心里非常清楚這些人的想法,于是也給拒絕了。
可以說,劉虞的心里面對于漢室絕對是忠心耿耿。
雖有文治,卻無武功,最終兵敗被殺
劉虞雖然治理州郡的能力很強,但也因為仁厚而與公孫瓚矛盾重重。
烏桓作亂的時候,公孫瓚奉命征討烏桓,而劉虞則是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公孫瓚是一個諸侯,注重的是軍隊的強大,放任部隊侵擾百姓。
而劉虞則注重仁政,很關愛百姓,這樣一來,兩個人就會產(chǎn)生分歧,矛盾也就逐漸產(chǎn)生了。
后來,公孫瓚與袁紹矛盾加深,雙方打了好幾次,公孫瓚都被袁紹給打敗了。但公孫瓚不死心,仍然不斷進攻袁紹。
劉虞認為公孫瓚太過于窮兵黷武,于是下令公孫瓚不許再出兵,并且還稍微削弱了公孫瓚的權力,以示懲戒。
公孫瓚自然是勃然大怒,屢次違反劉虞的命令,同時還直指劉虞的痛點,再次開始侵擾百姓,而劉虞準備賞賜給游牧民族的物品,也多次被公孫瓚搶奪。
劉虞無法制止,于是上書朝廷,斥責公孫瓚的行為,而公孫瓚也上書朝廷,說劉虞辦事不力。當時朝廷早就無力節(jié)制諸侯,面對兩個人互相指責,也無法處理。
在這種情況下,劉虞開始集結部隊,準備討伐公孫瓚。不過,臨行前,劉虞下了一個命令,不要多傷人,只殺公孫瓚一個人就行了。
然而不幸的是,劉虞兵馬雖然多于公孫瓚,但卻不善于作戰(zhàn),同時還投鼠忌器,愛惜百姓的房屋,不能全力進攻。
這就給了公孫瓚可乘之機,率領數(shù)百銳士,順風縱火,突襲劉虞。劉虞打敗,被公孫瓚給抓住了。
公孫瓚以劉虞勾結袁紹欲自立為帝為名,脅迫漢使將劉虞給斬首了。
結語
劉虞死后,其治下的百姓痛哭流涕,很是懷念劉虞,足見其深得民心。
劉虞的所作所為,在亂世之中顯得有些婦人之仁,但不能否認的是,他是一個真君子,若是生在太平盛世,定能成為一個治世之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