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綰謀反,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唇亡齒寒的危機感,二是對劉邦老婆呂雉的不信任。
接下來,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其一,辰亡齒寒的危機感,讓盧綰走上了造反之路。
盧綰和劉邦不僅是同鄉(xiāng)、同窗和發(fā)小,在出生日期上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盧綰的親戚還和劉邦的父親關(guān)系很好。后來劉邦因為吃官司四處躲躲藏藏,盧綰不僅不避嫌,還跟隨著劉邦。
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的人中,盧綰是劉邦的哥們兒中的鐵哥們兒,論關(guān)系親疏,就連蕭何、曹參都比不上盧綰,劉邦對盧綰也是最信任的,幾乎沒有人能與盧綰相提并論。
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中,除了韓信功勞太大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自帶兵馬入股大漢王朝的,不僅是大漢王朝的工作者,還是大漢王朝的股東之一。盧綰能成為燕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關(guān)系實在是太親密了,劉邦信任他。
然而,世殊事異,盧綰被劉邦封為燕王后,他們的關(guān)系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考驗,最終距離和身份的轉(zhuǎn)變讓他們的關(guān)系沒有經(jīng)受得住考驗。
身為燕王的盧綰,眼看著劉邦和呂后誅殺其他諸侯王,自己也擔心起來,害怕自己和韓信、彭越等人一樣的下場,唇亡齒寒的危機感,讓盧綰最終走上了造反之路。
其二,盧綰并不完全是不信任劉邦,而是更加不信任呂雉。
盧綰和劉邦之間的關(guān)系,讓他們之間的信任感還是比較強大。然而,當時劉邦年事已高,經(jīng)常生病,當劉邦和盧綰之間產(chǎn)生裂痕,劉邦派遣使者讓盧綰去長安時,盧綰擔心又是呂后的計謀。
劉邦誅殺的異姓諸侯王中,韓信和彭越都是呂后參與、甚至是主導(dǎo)的,鑒于此事,盧綰擔心回長安后呂后也會把自己給殺掉。如果說盧綰還可以信任劉邦,那呂后就難以讓盧綰信任了。不信任感,讓盧綰最終走上了造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