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古代皇帝的權力分配:寧可相信外人,不愿相信宗室

少年人和中年人讀歷史有個很明顯的不同。因為少年人讀歷史,大多是爽文模式,也更側重一些讓人感到熱血沸騰的事跡:比如少年人讀到白起的戰(zhàn)功赫赫,讀到衛(wèi)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往往會有一種“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情懷,其實這倒也符合少年人的熱血沸騰。而對于有一定人生閱歷的中年人來說,讀歷史,往往會讀出太多的人性規(guī)律出來。

比如,古代皇帝的權力分配就很有意思。

西漢的權力制衡

劉邦建立西漢政權的時候,對于劉邦來說,前朝積累下來的經驗已經相對厚重了。于是劉邦根據周秦的教訓,給西漢設計了一套新的制度設計:不能像秦朝那樣徹底廢掉分封制,但也不能像周朝那樣對分封制不加控制,導致局勢失控。因此在西漢歷史上,經常出現諸侯王因為犯錯而被朝廷收回封地的例子。

其實所謂的諸侯王犯錯是幌子,實際上的原因就是因為和皇帝關系疏遠,失去了皇帝信任而已。

不過,西漢朝廷雖然委派宗室擔任諸侯王,但是在朝政方面,還是對宗室十分忌憚的。因此西漢皇帝很熱衷重用外戚來幫助皇帝管理朝政。畢竟,宗室在法理上具備皇位繼承權,這無疑讓皇帝感到很忌憚,而外戚的權力來源是和皇帝捆綁在一起的,因此重用外戚,皇帝也是相對放心的。

不過,隨著漢武帝之后,西漢諸侯王勢力遭到瓦解,外戚的勢力也失去了制衡:因此,到了西漢后期,才有了外戚王莽篡權的現象發(fā)生。

在中國歷史上,西晉、明朝初年,也都熱衷冊封宗室為諸侯王。西晉皇帝和朱元璋的考慮是一樣的:那就是如果朝廷出現權臣弄權現象,最起碼宗室可以利用諸侯王的身份出兵討伐。但是,這些分封制最終都帶來了負面效果:西漢出現了七王之亂,而西晉也出現了八王之亂,甚至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崩盤,中原淪陷。明朝則是朱元璋剛死沒多久,明朝就爆發(fā)大規(guī)模內戰(zhàn)。

唐宋的分道揚鑣

從東漢開始,到隋唐期間,主體上都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在世家大族權勢處于巔峰的東晉,皇帝甚至淪為了吉祥物。

宛如俗語認為的“財帛動人心”那樣,最高權力作為無法用財帛計量的資源,皇帝哪里會愿意被世家大族瓜分?所以東晉之后的皇帝也都考慮如何稀釋世家大族對政權的掌握。為此,南朝時期,就有南朝皇帝提拔寒門子弟的現象發(fā)生。不過這些不足以在根本上對門閥政治的動搖。直到唐朝開始才稍微有所松動。

但即便如此,唐朝皇帝對于宗室依舊十分忌憚。唐玄宗之后,唐朝存在節(jié)度使制度。一般認為節(jié)度使事實上就是諸侯王。但是唐朝皇帝寧可讓外人甚至胡將擔任節(jié)度使,也不愿意冊封宗室去擔任節(jié)度使。原因很簡單也很現實:那就是節(jié)度使畢竟沒有皇位繼承權,自立為帝一般為天下所不容,但宗室就不同了。

不過即便如此,唐朝還是被節(jié)度使所終結。

宋朝見證了唐朝因為節(jié)度使太強而亡國的現實,于是宋朝皇帝開始打壓節(jié)度使地位,同時通過擴建官僚系統,稀釋官僚權限,來保證皇權獨大:當然,兩宋對于宗室在主體上也保持不信任狀態(tài)。因此重用士大夫成為兩宋皇帝的唯一選擇。

雖然兩宋為了拱衛(wèi)皇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這依舊沒能杜絕南宋出現強權丞相。

明朝模式

明朝朱棣成為皇帝以后,對朱元璋留下的bug進行修復:即廢掉了藩王的實力,防止宗室前來爭奪皇位。但是明朝皇帝對于士大夫的不信任程度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明朝十分熱衷建設廠衛(wèi)制度:即通過廠衛(wèi)制度來營造恐怖氣氛,防止對抗皇權的勢力存在。到了明朝萬歷帝時期,萬歷帝干脆授權宦官群體,形成了一個影子朝廷,來和士大夫集團對抗。

總之權力分配是一門學問.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