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們一直對“人造太陽”這個裝置持有濃厚的興趣。這個裝置被認為是實現(xiàn)可控核聚變的關鍵。該裝置的各個部件技術含量非常高,尤其是位于其中心的“大磁鐵”,經過數(shù)年的研發(fā),終于成功制造出來了,據說它的磁力甚至可以將航母吸離地面。
一、什么是“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是指一種能夠實現(xiàn)可控核聚變的裝置,它的能源源源不斷,類似于太陽這個純天然的核反應堆。該裝置被稱為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位于法國南部。
根據資料顯示,該裝置使用氘和氚的混合物作為燃料進行核聚變反應。氘元素在地球海洋中的儲量非常豐富,因此可以持續(xù)提供高能量輸出。
二、實現(xiàn)核聚變在人類控制下的可持續(xù)運行的條件
1. 需要將氣體加熱到1億度以上的超高溫度,形成由帶電粒子構成的等離子體。
2. 需要約束這些等離子體,防止其逃逸或飛散。只有等離子體能夠被有效地約束和維持高溫,核聚變反應才能穩(wěn)定進行。
為了實現(xiàn)等離子體的約束,人們使用封閉性磁場容器,形成類似于汽車輪胎的結構,被稱為“磁籠”。磁籠的約束能力越強,等離子體的損失就越小,從而使高溫維持穩(wěn)定,核聚變反應能夠持續(xù)進行。
三、中央電磁閥磁鐵的介紹
它起到啟動等離子體電流和驅動塑造等離子體的作用。該磁鐵由美國設計并研發(fā),導體來自日本。由于裝置規(guī)模龐大,中央電磁閥被分為六個獨立制造的模塊,每個模塊重量超過100噸。整個中央電磁閥的重量約為1000噸,能提供13特斯拉的磁場,并感應到15萬安培的等離子體電流。
根據計算,該磁鐵的磁力足以將航母抬離地面,具有驚人的吸力。然而,這種說法只是形容其強大磁力的比喻,并不會真的用這個大磁鐵去抬航母。它的真正價值在于能夠在“人造太陽”裝置中發(fā)揮最大的優(yōu)勢。
當這個磁鐵組裝完成并與其他部件完美結合時,人造太陽的潛力將得到充分發(fā)揮。它將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福音,解決能源短缺和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人造太陽不僅能夠大量發(fā)電,而且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或長期放射性廢物。
關于人造太陽的發(fā)展,通用原子工程和項目總監(jiān)約翰·史密斯強調了其重要性,表示他們有責任從事這項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工作。
除了國際合作建造ITER,中國也在積極推進自主研發(fā)。中國自主研制了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即“東方超環(huán)(EAST)”。該裝置在2006年完成建設并成功調試。
中國還參與了ITER國際項目,并負責研發(fā)其中的部分部件。根據最終交付的結果,中國承擔的研發(fā)任務都達到了100%合格和絕對國產化,產品質量獲得了高度評價。
可控核聚變技術是全球范圍內的熱門研究方向,各國都希望能夠率先實現(xiàn)可控核聚變,掌握發(fā)展的主動權。人造太陽的成功建成將徹底改變能源格局,為人類帶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