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工作者哈希姆·蓋利是外國社交媒體上出名的人物,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淡藍點》、《未來就是現(xiàn)在》,都得到了一致好評。而此前他發(fā)表的名為《EctoLife: The World’s First Artificial Womb Facility》視頻再度火爆全網(wǎng),引起了熱議。
這一視頻的核心內(nèi)容是關于“人造子宮”的,表述了世界首個人造子宮工廠或將出現(xiàn),每年能產(chǎn)下3萬個嬰兒,它的出現(xiàn)能夠緩解某些國家新生人口不足的情況,為其重建生育力。
那么,人造子宮到底是什么?它是一項成熟的技術嗎?新生兒真的能在工廠的流水線上誕生嗎?人類的未來會是它嗎?
人造子宮的研究歷史
作為一種堅持有性生殖的生物,人類的繁衍必須要有兩性的參與,尤其是女性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承擔了更多。因為男性,只負責生成成 熟的生殖細胞并且讓其與女性的生殖細胞相遇,就算完成任務了。而后續(xù)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都是需要由女性來獨立完成的。而隨著認知的改變,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大家變得越來越在意自己的“價值”,并且不少人認為繁育后代,并不是人生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再者,孕育和產(chǎn)下新生命,確實會對女性的身體造成許多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晚婚晚育,甚至選擇不婚不育,因此許多國家都出現(xiàn)了“老齡化危機”。畢竟就連我國這種擁有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2021新生人口都只有1062萬人,在減去死亡人數(shù)以后,總人口凈增長只有48萬左右。
正因如此,不少人覺得是時候該另辟蹊徑了,既然女性不愿參與孕育和生產(chǎn)新生兒,那么就用科技造出一個人造子宮,在體外給受精卵找一個家。這樣的話,既不損害兩性的基本需求,又滿足了繁衍的指標,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根據(jù)資料來看,人造子宮的研制從上世紀末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比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東京大學工業(yè)科學協(xié)會的藤井照雅,就將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這方面。雖然研究并不順利,但也算是打響了人造子宮研究的第一槍。
后來來自美國費城兒童醫(yī)院的由阿南·弗雷克領導的研究團隊,打造出了升級版的人造子宮,還讓動物通過了實驗。雖然小羊羔有些早產(chǎn),但是這一成就無疑是相當大的。
總的來說,目前科學界正在研究的人造子宮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造子宮,它的內(nèi)部結構、功能和基本組成,與女性體內(nèi)的子宮是一樣的。而另一種則是直接在專用的培養(yǎng)皿中注入氧水,然后用全自動化的控制系統(tǒng)培育新生命。
由于子宮當中的環(huán)境是純天然的,它在長期的進化中已經(jīng)變得非常完美了。所以想要復刻出同樣的東西,肯定是相當困難的。
那么,這個所謂的世界首個人造子宮工廠又是怎么回事?運行后,真的能確保每年產(chǎn)出3萬個嬰兒嗎?
首個人造子宮工廠或將出現(xiàn)?
大家需要先明確一點,那就是這個人造子宮工廠其實是哈希姆·蓋利提出的一個創(chuàng)意概念,目前它在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
從影片的表述來看,這個工廠當中羅列著一模一樣的“人造子宮”,其核心外觀看起來像是一顆空心的蛋,里面盛放著胎兒和羊水,下方則有儀器顯示其內(nèi)部情況。
在這個創(chuàng)意中,哈希姆計劃在75個實驗室中放入400個人造子宮,如果它就能正常運轉,每年就能產(chǎn)出3萬個嬰兒。對于這一頗具創(chuàng)意的想法,人們表達了不同的態(tài)度,有的人認為太荒謬了,怎么能讓嬰兒在與母體不接觸的情況下誕生呢,這不符合情理。
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概念會在未來實現(xiàn),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部分國家人口稀缺的困境,都可以依靠這種方法解決。并且他們認為,這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具備科學性的。
倫敦國王學院產(chǎn)科教授安德魯·申南(Andrew Shennan)認為,“從理論上講,EctoLife是可能的,這只是為正確的環(huán)境提供燃料和氧氣的問題,我確實認為技術已經(jīng)能夠實現(xiàn)這一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哈希姆·蓋利并不是第一個提出讓流水線工廠來承擔繁育人類后代責任的人,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著名小說家赫胥黎就已經(jīng)提出了類似的設想。根據(jù)資料來看,在他所寫的名為《美麗的新世界》一書當中,就提出了人造子宮,并且表示在2532年人類的社會可能會發(fā)展成一個“基因烏托邦”。簡單來說,到那時人類的基因編輯技術將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時就會出現(xiàn)“生命工廠”,這一工廠不但能承擔培育嬰兒的責任,還能設計這些胚胎。
如果一對男女結合以后,他們可以去往這里設計孩子未來的長相、性格之類的,當然這還是得以他們本身的基因為根基,不能超出這個范圍。
既然這樣,是否就意味著這類“人造子宮工廠”會成為人類的未來呢?它的推廣還面臨著怎樣的問題?
“人造子宮工廠”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嗎?
從目前人類對這方面的探索來看,人造子宮技術其實并未完全成熟,并且它的社會接受度也不高。正因如此,它的發(fā)展主要面臨兩大問題,第一是技術層面的,第二則是倫理層面的。
首先來說說技術層面的。以美國費城兒童醫(yī)院研究小組造出的人造子宮來說,它并未參與生物體全程的發(fā)育,只是在最后階段成為了“子宮”,其本質意義是幫助早產(chǎn)兒來生長的。想讓受精卵在人造子宮中生長發(fā)育直至誕生,目前依舊是無法做到的。
根據(jù)資料來看在循環(huán)方面,理想人造子宮動靜脈回路應由無泵動靜脈配置組成,但僅靠胎兒心臟驅動的動力系統(tǒng)會導致胎兒出現(xiàn)低血壓、血栓和心臟衰竭,而有泵系統(tǒng)的氧合器電阻由于過敏反應和生理學抗性也會導致胎兒發(fā)生心衰。
其次再來看倫理層面的,第一種爭論重點在于這類嬰兒未能經(jīng)過人的自然生殖過程,屬于反自然的存在。并且當人造子宮出現(xiàn)以后,精子、卵細胞甚至胚胎的買賣是否會迎來高峰,從而造成更多社會問題,是尚未可知的。
第二個爭論的重點在于利用科技改變?nèi)祟惿,可能會終結自然生育。而在“用進廢退”的理論中,長期不使用某一功能或器官,它是會不斷退化的。那樣的話,等到百年千年之后,人類可能就再也無法實現(xiàn)自然生育了。
第三個爭論點在于,這是否是對女性“權利”的一種弱化。因為人工子宮的存在代表著男性不需要女性就能完成生育,而女性若是想自然生育,卻依舊脫不開男性的幫助。
由此可見,在這些問題尚未解決之前,所謂的人造子宮工廠就只能是一個概念。是否能在未來成為主流,主要取決于社會發(fā)展程度和人們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