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原本毋庸置疑的夏商,開始被西方否定真實性,其中殷墟考古證實了商朝,但夏朝一直沒有考古鐵證,于是至今都沒有得到西方認可。
以考古證據(jù)為硬核證據(jù),看起來很有道理,最能說明問題,于是不少中國人也加入了否定夏朝的大軍,或者認為在沒有確鑿證據(jù)的情況下至少“夏朝存疑”。
但筆者認為,在沒有確鑿證據(jù)否定夏朝的情況下,任何否定夏朝或疑夏都毫無道理,原因在于中國與西方面臨的情況大不相同,根本不能套用同一套標準,不能因為考古沒有發(fā)現(xiàn)鐵證就否定夏朝。

中國信史豐富,西方缺乏信史
中西方歷史研究的基礎,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信史豐富,西方缺乏信史。其實,中國不僅信史豐富,野史更豐富,而野史中的確存在很多真實的歷史,但需要辨析考證。
至少16世紀之前,西方還沒有正兒八經(jīng)的信史,過去的很多事情都無法了解,只能依賴考古去發(fā)現(xiàn)歷史。因為缺乏信史,加之考古的局限性,所以如今我們看到的厚厚幾大本的時間地點邏輯清晰的古希臘歷史、羅馬帝國衰亡史等,其中必然存在很多加工成分。

與西方大不相同,中國信史極為豐富,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因此考古不是我們了解過去的唯一手段,還可以通過《史記》、《左傳》、《尚書》等去了解一些上古史。至少,堯舜禹之后的歷史,信史可以讓我們大體了解。
因此,中國與西方的歷史研究基礎,本來就不大相同,在此基礎上的考古目的也會存在差別,西方側重于發(fā)現(xiàn)歷史,中國側重于“證經(jīng)補史”。當然,對于中國信史沒有涉及到的上古史,或信史覆蓋時間內沒有涉及到的歷史(比如三星堆文明)等,考古就很關鍵了。
信史中的夏朝,到底可不可信
所謂“信史”,就是按照嚴格的時間空間流行秩序,對歷史中的人、事、言的“直言”記載,之所以稱之為“信史”,在于其可信。不過,這種可信不是絕對可信,而是歷史事件基本可信,一些細節(jié)地方未必可信,所以史記記載的某些細節(jié)被推翻屬于正,F(xiàn)象。
《史記·夏本紀》不是司馬遷編造的,而是他根據(jù)先秦史料整理而來的,其中部分原始史料可能已經(jīng)失傳,還部分史料司馬遷沒有采用,比如《墨子》里的“禹征三苗”等。問題在于,記錄夏朝的《夏本紀》等可不可信呢?

筆者做一個不太恰當?shù)谋扔鳎簭埲易V里記載了很多祖輩,其中高祖叫“張某”,曾祖叫“張某某”.......張三按照家譜記載,大致找到了曾祖以下的祖輩墳墓,但因為年代久遠,過去簡陋也沒有立下刻有姓名的墓碑,導致如今無法確認高祖之墳了,那么張三能因此就去否認或質疑高祖的存在嗎?
《史記》就猶如中華民族的一本族譜,其中記載的歷史脈絡,已被證明基本可信,最典型的是《殷本紀》記載的商朝世系,與甲骨文上的基本一致。甲骨文證實《殷本紀》可信,由此可見《夏本紀》也應該可信。更為重要的是,在沒有確鑿的文獻或考古證據(jù)推翻夏朝之前,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信史記載的夏朝。當然,對一些細節(jié)問題質疑是另一回事了,比如夏朝自稱是不是叫“夏”。

尋夏考古發(fā)現(xiàn),不能否定夏朝
雖然考古沒能發(fā)現(xiàn)夏朝“自證性”或“他證性”的鐵證,但如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考古證據(jù),不僅不能推翻信史對夏朝的記載,反而更支持信史的記載,比如以下三件事:
首先是“禹征三苗”。洛陽澗西區(qū)的王灣遺址三期,距今4000年左右,靠近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在距今4000年時突然被毀,20座城池幾乎同時被毀或被棄,隨后石家河文化被王灣三期文化取代,包括祭祀、墓葬風格。結合史書對三苗、大禹的記載來看,王灣三期文化滅亡石家河文化應該就是“禹征三苗”。
其次是“夏啟之居”!赌绿熳觽鳌酚涊d夏啟之居在黃臺之丘,著名學者丁山指出夏啟之居在今新鄭市與新密市之間,“黃臺之丘”即為黃臺岡。本世紀初,在鄭州新密發(fā)現(xiàn)“新砦遺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擁有內外三重城壕和宗廟性質的大型建筑,以及很多作坊區(qū),出土文物規(guī)格很高、做工精美、數(shù)量眾多,反映出新砦城的都邑性質。因此,新砦遺址應該就是“夏啟之居”。
值得一提的是,新砦遺址稍晚一些,突然出現(xiàn)大量東夷文化元素,而史書記載夏啟之子太康曾經(jīng)失國,即“太康失國”或“后羿(東夷人)代夏”。

第三是“夏都斟鄩”。根據(jù)史書記載,夏桀以斟鄩為都城。史記說夏朝在河洛之間。唐朝《括地志》記載:“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結果,在河洛之間、洛陽偃師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二里頭遺址(與括地志描述相去不遠)。更為重要的是,如今考古確認二里頭遺址是具有“王朝氣象的廣域王權的都邑性城池”。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考古發(fā)現(xiàn),時間、地點、事件等都與史書記載基本“巧合”,具體就不一一展開了。
與之相反,迄今為止還沒有什么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推翻信史記載的夏朝。
也就是說,雖然考古沒有發(fā)現(xiàn)夏朝存在的鐵證,但也沒有找到否定夏朝的證據(jù),更重要的是考古更能佐證信史記載的夏朝事跡。
在沒有任何鐵證否定夏朝的情況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信史的記載?因此,至少到目前為止,任何否定或質疑夏朝的存在都毫無道理可言。
西方學者否定夏朝,說好聽一些大概是對中國歷史傳統(tǒng)不太了解,以西方信史匱乏來想象中國,認為中國史書記載的夏朝不可信,由此要求考古鐵證,說不好聽一些大概是他們對中國過于傲慢與偏見,或許還隱藏了其他一些目的,故意要求考古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