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司馬遷為李陵投降叛國的行為求情而觸怒漢武帝劉徹,這才被判死刑或?qū)m刑。(漢武帝時代,宮刑被世人當(dāng)作是生不如死的奇恥大辱,故宮刑等同于死刑。被判死刑的人,可選擇宮刑,茍且活命。
據(jù)說當(dāng)時,在司馬談死后,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wù),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準(zhǔn)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卻因替李陵辯護(hù)得罪武帝,下了監(jiān)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F(xiàn)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guān)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
還有《詩經(jīng)》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么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于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出了監(jiān)獄以后,又重新被起用,在朝中擔(dān)任中書令。盡管如此,但司馬遷最終還是一生郁郁不樂,直至溘然長逝。但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xué)史、文學(xué)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他本人也被后人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