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姓,一種很少見的中文姓氏,目前在百家姓中排407位,因為人口稀少,許多人都未見過姓桓的人;感掌鹪春蛠須v主要有三:一是出自黃帝大臣桓常,屬于以祖名為氏;二是出自姜姓和子姓,都是以謚號為氏;三是出自鮮卑族烏丸氏所改。
1、出自黃帝大臣桓常
桓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上古黃帝時代,是桓常子孫以祖名為氏。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在上古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個大臣叫桓常,他的后人就以桓字為姓氏,稱為桓氏。目前為止,大多數(shù)桓氏后人皆奉桓常為桓姓的得姓始祖。
2、以謚號為氏
①出自姜姓:據(jù)《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齊國國君齊襄公有個弟弟叫姜小白,在齊襄公被害后,他進入齊國成功國君,后來還成為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之一。姜小白死后謚號為“桓”,史稱齊桓公,他的這一支子孫于是以桓作為自己的姓氏,稱桓氏。
②出自子姓:據(jù)《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子卿在位時,克敬勤民,為安定周王室做出了杰出貢獻,他逝世后得到周王室賜予的謚號“桓”,歷史上稱為“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桓氏。
3、出自鮮卑族烏丸氏所改
另外,如今的桓姓,還有部分出自鮮卑族烏丸氏所改。南北朝時,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領(lǐng)了烏桓之地,鮮卑與烏桓融合,鮮卑族于是有了烏桓氏。烏桓族人在遷入北魏時,融入鮮卑族,其中有改漢字單姓為桓氏者,稱桓氏,流傳至今。
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桓姓起源和來歷主要就是以上三處,最早出自黃帝大臣桓常,目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07位,位于益姓之后,公姓之前。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看看益姓起源和來歷,以及公姓起源和來歷。
桓姓這個姓氏在很罕見,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具體人數(shù)未知,但幾萬人是有的。今河南、山東、北京、河北、上海、安徽、江蘇、湖北、江西、福建、山西、陜西、遼寧、吉林、寧夏、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地,均有桓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