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古老的圖騰文化是“鳳翥龍騰”,在歷史上很大時間內,南北兩大圖騰崇拜“龍鳳呈祥”,并駕齊驅。古代楚人尤崇鳳,人們憑借其豐富的想象力,塑造出一只“身披五彩、鳴若簫笙、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非瑯玕不食”的大鳳鳥,以寄托遠大的志向與高潔的抱負。
因而在楚人心目中,“魂兮歸來,鳳凰翔只”,鳳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是導引人的精魂“飛登九天、周游八極”的載體。當年楚莊王自喻是一只大鳳,“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后來果然一鳴驚人,一度問鼎中原。莊周《逍遙游》中那只“展垂天烏云之翼,擊三千里之水,摶扶遙而直上者九萬里”的大鵬鳥,其實也是指鳳鳥,更確切地說是莊周自身的化身。 鳳又日漸演化為九鳳、九頭鳳、九鳳神鳥。
九頭鳥之謎出自戰(zhàn)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應該是記載九頭鳥原始形象的最早文獻!渡胶=·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從中可以看出九頭鳥的原型即“九鳳”。九鳳是“鳳”與“九”的組合:鳳,是楚人崇拜的神物;九,是楚人尊崇之數(shù)。在楚地九是陽數(shù)之極,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廣曰九域,數(shù)大曰九鈞,險多曰九難……因而,由鳳崇拜演化的“人面鳥身九首”的九鳳,曾經是楚人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這無疑應該是九頭鳥的最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