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是東漢時期造紙術的改良者,在漢武帝在位時,被任命為九卿之一和尚方令,之后一舉革新了傳統(tǒng)造紙術,創(chuàng)造了“蔡倫紙”,使紙張從此變得更加低廉耐用,書寫起來也更加順滑,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書寫方式,逐漸取代了沉重的竹簡,這對世界的文化傳播來說,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蔡倫也被后人尊稱為“紙神”,改良后的造紙術也成為了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
在紙張還沒有發(fā)明的時候,人們大多是以竹簡、絲綢以及甲骨等進行記錄,不是過于材料昂貴,就是太重攜帶不便,后來隨著桑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人們逐漸以蠶絲的漂絮物制作出了最初的紙張,但當時的紙張手感粗糙,而且纖維條分布不均,凹凸不平,根本無法用于書寫,大多只能用于包裝。
直到漢武帝時期,蔡倫才結合之前的造紙經(jīng)驗,以一些廉價的破布、漁網(wǎng)、樹皮、麻料等,浸泡白天后,經(jīng)過捶打和搓洗將這些樹皮和麻料褪去皮和殼等堅硬的部分,再涂抹上石灰水,之后蒸煮八個晝夜,冷卻后取出,利用草木灰進行漿洗,又開始重復蒸煮和涂抹石灰水的過程,十多天之后所有的材料就會變?yōu)闈{糊狀,碾磨后用方格工具平攤撈起,經(jīng)過幾天的晾曬,就做出了一種更加順滑且輕薄耐用的紙張。
之后蔡倫紙在漢和帝時期,就被皇帝推廣開來,剛好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又逐漸的傳入到中亞和西歐,就這樣蔡倫紙便流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一時之間蔡倫造紙術幾乎影響了整個世界,之后的朝代也在這一造紙術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改進,陸續(xù)出現(xiàn)了以竹子、麥稈、桑皮等原料制成的紙張,韌性更強,更加耐用,方式也是越來越多,后來甚至還出現(xiàn)了染色工藝。
很多人都認為蔡倫是造紙術的發(fā)明者,但實際上他只是改良了前人的方法,雖然不能否認蔡倫的功勞,但造紙術的創(chuàng)造,和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脫不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