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22年世衛(wèi)組織的估算,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了約1490萬人死亡。人類為這一次病毒大流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很多人的親人因此告別人世,日子越過越艱難。然而更令人絕望的是,這場疫情可能只是大災難的前兆,人類未來可能還會面臨三大災難,每一個都有致命的威脅。只有現在就重視起來,我們才有還手余力。
小行星撞地球不是什么新聞,歷史上已經發(fā)生多次小行星撞擊事件。最著名的是恐龍滅絕事件,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導致了全球性的大滅絕。統(tǒng)治地球長達一億多年的恐龍就此銷聲匿跡。此外,還有一些小行星撞擊事件也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例如1908年發(fā)生在俄羅斯的行星撞擊事件。
1908年6月30日,俄羅斯人觀測到一顆巨大的火球自東南向西北劃過天際。數分鐘后,隨著一道強光閃爍,通古斯方向發(fā)生劇烈爆炸,數千公里外都能聽到爆炸的轟鳴聲,當地數千平方公里的樹木被夷為平地。爆炸發(fā)生后的數天內,亞歐大陸的天空呈現出令人擔憂的暗紅色,顯示出這件事并不尋常。
這次事件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關注,他們對這次事件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最初,人們對這次事件的原因存在很多猜測,例如核爆炸、隕石撞擊等。直到1927年,蘇聯科學家列昂尼德·庫茲明(Leonid Kulik)組織了一次考察隊,才發(fā)現這次事件是由一顆直徑約65米的石質小行星爆炸引起的。這顆小行星的爆炸能量相當于1500萬噸TNT炸藥的能量,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天體爆炸事件之一。小行星撞地球的威脅可見一斑。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fā)現并追蹤了超過2萬顆小行星,其中直徑一公里以上的有887顆,直徑140米以上的有1萬顆。在這其中,軌道與地球非常接近,可能會對地球造成撞擊多達2200余顆。根據NASA的數據,直徑超過140米的小行星有可能對地球造成全球性的災難性影響,而直徑超過1公里的小行星就可能導致滅絕級別的事件。
為了減少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科學家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發(fā)現和追蹤小行星的任務、研究小行星的物理特性和軌道等。此外,國際上還有一些計劃專門應對此類風險,比如NASA的“雙重重定向測試”任務,任務目標就是改變小行星的軌道,以防止其與地球發(fā)生碰撞。
然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仍然存在,因為還有很多未被發(fā)現的小行星存在。因此,我們必須時刻警惕,繼續(xù)加強對小行星的發(fā)現和追蹤,并探索更多的方法來減少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保護地球和人類的安全。
除了小行星外,目前正發(fā)生的全球變暖問題也是一大災難。
由于人類活動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引起了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近些年來,有大量的數據表明,全球正在變暖。例如,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2016年至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yè)化前高出1.1攝氏度;北極和南極的冰蓋正在持續(xù)消失,全球海平面逐年上升……這些都是全球變暖的證據。
現在地球上看似很安全,實際上全球變暖就如溫水煮青蛙般,正帶來難以避免的災難。近年來,相應的自然災害如熱浪、干旱、洪水、颶風等頻率和強度增加,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的威脅。生物多樣性正在喪失,生態(tài)系統(tǒng)逐漸崩潰,許多物種都瀕臨滅絕,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巨大的威脅。
各種疾病的傳播也正因此而加劇,例如瘧疾、登革熱、萊姆病等疾病在全球范圍內擴散,對人類健康帶來威脅。全球糧食短缺、飲水困難等問題正發(fā)生在各國各地。
為了應對全球變暖,世界各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例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發(fā)展清潔能源等。但我們還不能放松警惕,必須時刻重視起來。我們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減少碳排放、節(jié)約能源等方式參與應對全球變暖的行動。
如果說小行星和全球變暖人類都還能尋找方式應對,那么人工智能很可能就是人類無法打敗的對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一種用計算機模擬人類智能的技術。它可以通過學習、推理、感知等方式進行問題求解,從而達到自主認知和決策的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各個領域得到應用,例如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等。這看起來似乎是一種很好的工具,然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卻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是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最后一個,也可能是最偉大的一個發(fā)明。但也可能會成為我們所犯的最后一個錯誤。”換句話說,人工智能很可能使人類滅亡,因為滅亡后就再沒有機會犯錯了。
霍金的威脅引發(fā)了科學界和網絡上的大量討論,人們逐漸意識到人工智能的可怕。因為如果人工智能確實變得過于智能和獨立,它將能夠通過操縱網絡、掌控武器等方式對人類進行攻擊。更進一步,如果人工智能掌握了自我復制和自我進化的技術,那么它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和進化,從而對人類造成無法預測和控制的威脅。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已經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例子。
2016年,谷歌旗下公司的研究團隊推出了阿爾法圍棋(阿爾法狗AlphaGo)。阿爾法圍棋的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圍棋的自動下棋,可以通過自我學習和對弈來提高自己的水平;二是圍棋的分析和推理,可以對棋局進行深度分析和預測,幫助下棋者做出更優(yōu)秀的決策。阿爾法狗主要基于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等技術。使用深度學習對大量的圍棋棋譜進行學習,訓練出一個神經網絡模型,用于估計局面的勝率。使用強化學習對模型進行訓練,使其能夠通過對弈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2016年,阿爾法狗與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開展人機大戰(zhàn),最后總比分4—1,阿爾法狗完勝。2017年5月,在我國烏鎮(zhèn)圍棋峰會上,阿爾法狗大師版(AlphaGo Master)以3-0的戰(zhàn)績,戰(zhàn)勝中國圍棋史上最年輕的八冠王——柯潔。這一戰(zhàn)績讓人類非常絕望,因為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已經具備了超越人類的能力。此戰(zhàn)之后,研究團隊宣布阿爾法狗將不再參加圍棋比賽,因為人類的絕望已經夠深了。
阿爾法狗最可怕的一點在于它還有成長空間。新版的阿爾法狗零號(AlphaGo Zero)僅僅自我學習3天,就打敗了初代的阿爾法狗;又經過40天的自我訓練,阿爾法狗零號再次打敗了擊敗柯潔的阿爾法狗大師版……
這種強大的自學能力已經遠超人類的極限。試問一旦這種能力脫離人類的掌控,我們拿什么來應對?到時候是人類掌控人工智能,還是人工智能掌控人類?為此,不少人呼吁暫停人工智能的研發(fā),對此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稱的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表示,暫停開發(fā)人工智能的想法是幼稚的,最重要的是開發(fā)出健全完善的監(jiān)管機制。這樣在人工智能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某項“開關”,獲得反敗為勝的機會。
人類目前面臨著三大災難,每一個都可能導致滅絕級別的災難。因此我們在發(fā)展中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能只看到科技發(fā)展帶來的福利,也要關注其中的風險。只有我們重視起來,建立完善的監(jiān)管機制,在未來可能的災難發(fā)生的時候,才有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