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步為人類提供了強大的保護傘,使得地球上除了人類自身外幾乎不存在對其構成威脅的外部力量。然而,隨著時光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未來的威脅更可能來自地球之外。
地球,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顆行星,盡管眾所周知,但大多數人并未深刻領悟這個事實。在人類有限的歷史中,過去的災難主要源于地球上的各種天災人禍,而對外太空的“宇宙威脅”則似乎被人們置諸腦后。然而,仍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對太空中的兇險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明白眼下的“歲月靜好”僅是宇宙中短暫的“動態(tài)平衡”。隨時可能發(fā)生的超新星爆發(fā)、小行星撞擊等天體事件,都有可能在轉瞬之間改變地球和人類的命運。
雖然太陽系內的主要行星已經基本清理了各自運行軌道上的小天體,但在所謂的“真空”太陽系中,仍然存在著難以察覺的塵埃微粒。每年,地球都從太空吸收數百萬噸的塵埃微粒,盡管它們由于體積微小而無法到達地球表面。真正對地球和人類構成實質威脅的,是那些由巖石和金屬構成、直徑從數米到數十公里不等的小行星。這些“太空客”一直是地球生命的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什么時候會落下,無人能知。
地球所在的內太陽系中,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內。然而,在木星的引力攝動影響下,一些小行星常常竄出小行星帶,成為所謂的“流浪小行星”,在內太陽系中擁有一條與地球相近的軌道。因此,我們經常聽說天文學家發(fā)現了一顆小行星,它距離地球“xx萬公里”,而這些引人注目的消息使得人們錯誤地認為小行星似乎總是在地球周圍運行,而沒有真正發(fā)生“親密接觸”的可能性。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人類目睹并記錄下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已經有26起,如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的襲擊等。然而,由于人類居住區(qū)域只占地球總表面積的一小部分,還有許多隕石可能落在大;驘o人區(qū)。根據速度和質量的評估,直徑在百米以下的小行星足以摧毀數個街區(qū),而直徑在500米到1000米之間的小行星足以摧毀整座城市。至于直徑在數公里到數十公里之間的小行星,無論落到哪里,都將引起全球性的災難和次生災害,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造成致命打擊,有可能重演6500萬年前的地球生命大滅絕。
為了盡早發(fā)現潛在威脅,各國天文機構一直在全天候監(jiān)視地球周圍的小行星。NASA的“哨兵望遠鏡”排出了“小行星風險表”,其中包括潛在威脅較大的小行星,如1950DA小行星、貝努小行星和毀神星。然而,由于亞爾科夫斯基效應的存在,即小行星軌道因吸收釋放熱量而產生微小變化,人類很難準確預測它們的未來軌道狀態(tài)。因此,無論是2029年還是2068年,毀神星只要存在,就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毀神星可能撞擊地球的具體時間和概率一直在變化,由于軌道周期和亞爾科夫斯基效應的影響,天文學家無法精確確定其未來運動軌跡。
霍金曾多次呼吁人類盡早在地球以外建立“第二故鄉(xiāng)”,如月球或火星。馬斯克也一直在推動“移民火星”的計劃。隨著嫦娥五號的升空,人類進入太空的步伐愈發(fā)迅猛。愿人類文明早日踏上更廣闊的星海,書寫屬于自己的太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