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對功臣的不同對待
在劉邦的治理中,他對功臣們的處理方法有著明顯的不同。對于那些僅僅是封侯的功臣們,如周勃、曹參等人,劉邦不僅沒有殺掉他們,還留下遺詔,表示要給予他們重用。這是因為這些功臣們只是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務,沒有產生太大的政治影響力,所以劉邦決定保留他們。但是,對于一些異姓諸侯王,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劉邦卻選擇了屠殺。這其中有一個特例,那就是劉邦為何要殺掉樊噲。
樊噲的身份很特殊。他與劉邦同鄉(xiāng),而且曾經對劉邦有過救命之恩。尤其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樊噲更是表現(xiàn)出色,功績卓著。然而,劉邦卻懷著極大的忌恨想要殺掉樊噲。在司馬遷的《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有關劉邦要殺樊噲的全過程被詳細記載著。據記載,盧綰反叛之后,劉邦派遣樊噲作為相國前往擊敗燕國。然而,有人在高祖的宮車晏駕的時候,造謠樊噲與盧氏一黨的人在勾結,打算在上一天劉邦去世之后,殺害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等人。高祖一聽到這個消息大怒,于是派陳平帶領絳侯代替樊噲,將樊噲斬首。陳平擔心呂后的勢力,將樊噲押到長安。但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高祖已經去世,呂后釋放了樊噲,并恢復了他的爵邑。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可以得知劉邦要殺樊噲的原因。劉邦擔心自己死后劉氏江山不穩(wěn)定。樊噲是呂后一派的人,這一點毫無疑問。而劉邦對于呂后本人就不太放心,尤其在他病重的時候,這種擔心更加強烈。在鴻門宴上,樊噲曾經對項羽說:“沛公先入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聽小人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樊噲的這番話讓項羽無言以對,成功化解了劉邦的危機。后來,劉邦想借著上廁所的借口逃走,卻又擔心被樊噲阻止。這時,樊噲勸說劉邦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人都像刀俎,而我卻像魚肉,何必辭辭為難?”這幾句話顯示出了樊噲政治眼光的深遠,他不僅僅是一個武夫,而且在后來的發(fā)展中證明了他的政治眼光的正確性。
劉邦的擔心與樊噲的身份
從更大的層面上來考慮,劉邦殺掉樊噲是出于政治需要。在劉氏天下面前,一切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樊噲屬于呂后一派,他的存在可能會對劉氏家族的統(tǒng)治構成威脅。如果樊噲沒有被殺掉,周勃很可能會輕易地消滅呂后一派。而這種情況下,劉氏王朝的江山穩(wěn)定可能性就會減小。因此,為了維護劉氏家族的統(tǒng)治地位,劉邦決定在臨死前殺掉樊噲。這也是出于政治需要的一種選擇。
樊噲的死亡早于其他呂氏一族的將領,這導致了呂氏一族沒有其他具有媲美樊噲的將領。所有的將領都變得平庸無能。如果樊噲沒有被殺死,周勃就很難消滅呂氏一派。這種可能性是很小的。從這個角度考慮,劉邦在臨死前要殺掉樊噲就變得可以理解了。他擔心樊噲獨攬兵權,對于劉氏天下構成威脅。對于劉邦而言,殺掉樊噲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基于政治需要的選擇。
總結
劉邦為何要拼命殺掉樊噲,其原因涉及到劉邦對于自己死后劉氏江山的穩(wěn)定性的擔憂。樊噲的身份特殊,他是呂后一黨的信任對象。劉邦對于呂后的不放心,尤其是面臨死亡時,更加強烈。在鴻門宴上,樊噲的一番話讓項羽無言以對,成功化解了劉邦的危機。然而,擔心樊噲成為劉氏王朝的威脅,劉邦決定在臨死前殺掉樊噲。這也是出于政治需要的一種選擇。樊噲的死亡為呂氏一族的其他將領的能力減弱,使得他們難以與周勃抗衡,維護了劉氏家族的統(tǒng)治地位。綜上所述,劉邦之所以要殺掉樊噲,既有個人忌恨,也有政治需要,他是為了維護劉氏家族的統(tǒng)治地位,確保劉氏江山的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