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第一次到達某個地方的時候,會有一瞬間的熟悉感。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體現在許多方面,可以是對一個地方、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瞬間熟悉感,它通常轉瞬即逝卻又讓人印象深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于這種反應無法理解,提出了許多離奇的解釋,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平行宇宙的存在。
科學界提出了一個比較科學的解釋,認為似曾相識是由大腦產生的錯誤記憶引起。然而,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這項研究通過掃描21名志愿者的大腦發(fā)現,當出現似曾相識時,與記憶有關的區(qū)域并沒有變得活躍,而真正活躍的是大腦額葉區(qū)域,這個區(qū)域與決策有關。因此,研究團隊得出的結論是,似曾相識發(fā)生時,大腦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沖突解決方案,而這種感覺是記憶系統(tǒng)的一種“事實檢查”。
許多方面支持了這一結論,例如老年人不太容易出現似曾相識,因為他們的大腦檢查系統(tǒng)正在衰退。
人類大腦有時比想象中更奇怪,似曾相識也存在著相反的感覺,即似不相識。這意味著你突然對熟悉的東西感到陌生。舉個例子,當你寫字時,只要你多寫幾遍,你就會突然對這個字感到陌生;蛘吣阒貜驼f一個詞語,比如“回家”,只要你多說幾遍,你就會發(fā)現要正常說出“回家”很難,它可能會變成“家回”。很多人可能因為這種似不相識的感覺感到不安,但請放心,這種情況幾乎影響所有人。
早在1907年,現代心理學奠基人之一瑪格麗特·弗洛伊·沃什伯恩進行的實驗就發(fā)現,盯著單詞看三分鐘會導致聯想力喪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詞語變得陌生、失去意義并變得支離破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里斯·JA·莫林和他的團隊對這種情況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思考。
莫林團隊進行了兩個實驗,以重復和凝視行為為基礎。他們讓參與者重復快速寫一個單詞,并給出停下來的理由,比如感到奇怪、無聊或手受傷。
結果發(fā)現,最常見的選擇是因為事情開始感覺奇怪而停下來,大約70%的人至少停下來一次,是因為對自己寫的單詞感到陌生,也就是感覺到似不相識。
此外,莫林團隊還進行了第二個實驗,要求參與者盯著一個物體看一段時間,然后報告他們是否感到物體變得陌生。結果顯示,大約80%的參與者在觀察過程中至少一次感到物體變得陌生,即似不相識。
莫林團隊的研究表明,似不相識的感覺并不是記憶錯誤,而是大腦對于熟悉事物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對某個事物過于熟悉時,大腦會適應并降低對細節(jié)的注意力,以便更好地處理新的、有意義的信息。
當我們專注于某個事物時,大腦會將注意力從熟悉的細節(jié)轉移到其他更不熟悉的信息上,從而導致我們感到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這種現象可能是大腦的一種適應性機制,幫助我們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但它也提醒我們,我們的感知并不總是可靠的,我們的記憶也可能受到大腦的影響和干擾。
雖然似曾相識和似不相識的感覺仍然存在許多未解之謎,但通過對大腦的研究,我們逐漸了解到記憶和感知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這些研究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思維和行為,還對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